转载来源:中国民航报
12月8日,第十九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在江苏南京开幕。论坛现场,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司长张锐发表了题为《我国智慧机场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的演讲。
当前,智慧与创新已经成为民航业的鲜明特色。今年4月,在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冯正霖局长明确指出:“智慧民航”是民航“十四五”期间的发展主线,可以说,数字与智慧化转型是民航业把握未来先机、赢得发展优势的关键一招。
进入新阶段,智慧机场建设全面推开,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全行业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冯正霖局长讲话精神,积极推进机场智慧化的发展转型,以智慧助推四型机场建设开展了探索实践,一段时间以来,各类新型技术设备先后在行业部署,众多便捷服务产品陆续在机场应用,整体上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特点。
进入2021年以来,智慧机场建设又体现出了三个新的发展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智慧机场的智能建造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民航机场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冯正霖局长指出要推动咨询和设计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依托智慧化理念打造机场的品质工程建设。为推动智慧建造的有序发展,民航局发布了《推动民航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明确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围绕BIM领域正在针对分类与编码、设计、施工、运维四个部分的BIM标准征求行业意见,充分支持机场智慧建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一年来以BIM为代表的智能建造和以装配式为代表的施工新工厂逐步在民航机场建造领域得到探索式应用。天府机场依次新建三条跑道,建立起了以BIM为辅助设计施工的工作模式;白云机场三期改扩建将运用预置装备化的机场滑行道桥和道面技术;在重庆新机场选址过程中,我们组织民航机场建设集团综合利用了BIM、GIS和无人机等新技术,自主研发了机场数字化选址的辅助系统。
第二个亮点是机场的无人驾驶设备成为新业态。无人驾驶技术在机场的应用探索成为智慧机场的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大兴机场正在开展无人摆渡车和无人巡逻车两款车型的测试;长沙机场推进探索少人化的航空物流,在货站区域试用无人物流牵引车运输货物,同时引入无人摆渡车正在机坪开展测试;南京机场自行研制的登机桥远程驾驶系统已经进入测试阶段;厦门机场正在开展无人行李牵引车的试点应用;乌鲁木齐机场在今年9月一次性投入5台无人驾驶物流车在停机坪进行了试运行。为支持机场无人驾驶设备的应用,我们组建了国内权威课题组团队,对各交通领域的检验、测试、应用及管理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制定了《机场无人驾驶设备应用路线图(2021-2025年)》,并在机场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正式发布,为这一新型技术产品在民航机场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
第三个亮点是机场智慧管理呈现新模式。一年来,智慧机场正在从旅客服务、生产调度向智能运维、智能维养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同济大学与天府、咸阳机场合作,分别建成了首个单跑道全功能智能系统、多源信息融合智慧跑道系统,实现了跑道健康监测和运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的预警;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应用了地理光缆代替传统传感器,监测元件数量由百级单位提升到两万级单位水平。以智慧为驱动的新型机场建设正在从航站楼飞行区向机场全领域覆盖,从旅客服务、生产运行向机场全要素调整,从机场运营向规划设计全生命周期转变,智慧数字化转型正在逐步深层次融入民航机场的发展。
围绕新形势,全行业推进智慧机场建设面临以下四方面新的挑战。
今年是四型机场进入全面推进、转段进阶的跨越年,也是打造民航机场品质工程的开局年。在上周闭幕的全国民航机场建设管理大会上,我们深入总结了当前智慧机场、四型机场建设的形势特点。我们认为,目前主要呈现出三个变化:一是工作方向从深化认识转向具体实施,更加强调落地性;二是工作思路从搭建框架转向细化分解,更加强调系统性;三是工作重心从示范先行转向全面推进,更加强调整体性。全行业总体上已经由“为什么”迈向了“怎么干”,由顶层框架设计细化分解为具体实施指南、由示范标杆带动转变为“一个也不能掉队”。
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在推进智慧建设和四型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理念认识不够深入,工作推进存在挑战。目前仍然还有部分机场对智慧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入不彻底,有些单位仍然认为智慧机场就是堆砌技术、采购新设备、搭建新系统,为智慧化而搞智慧,把工作手段和工作目标混淆;还有的单位盲目照搬照抄追赶潮流,别的机场用了我就用、国外有了我就效仿。智慧机场运营应该明确自身工作需求、明确工作目标、制定一体规划、紧紧围绕机场的痛点和难点,以便捷旅客、运行安全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开展智慧化转型。
二是政策标准供给不够全面,制度保障存在挑战。我们现行的政策标准已经不能够适应智慧化机场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深化改革任务更加急切和紧迫。比如,我们制定了机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但是名录的更新、机制的落地等方面都已经滞后了行业的发展,民航工程建设领域的概预算和工程定额由于发布时间比较早,涵盖内容有限,已经难以支撑智能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制约了智慧机场的需求;再比如,机场无人驾驶设备由于缺少具体的管理制度、检测机制和标准规范,目前整体上还处于“进不来、不敢用”的尴尬境地,特别是我们围绕着无人驾驶设备的全场景检测基地,目前行业还没有建立完善这样的检测环境。
三是管理模式不能完全匹配,融合应用存在挑战。民航机场生产运行和管理体系是环环相扣的整体系统,智慧机场建设不能只解决生产资料,更需要扎实厘顺运营管理机制,需要深入到生产关系调整的层面。比如,各类平台系统虽然先后部署,但是由于缺乏一体规划,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只能实现机场局部的分散问题,无法实现整体智慧,比如无人驾驶设备的应用还需要解决无人设备与有人设备、无人设备与航空器的同场协同运行问题,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再比如各类的刷脸刷码通关系统,如果没有深层次的优化全流程通关机制,就仍然无法避免困扰旅客的排长队的问题。在上周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公安局正式推出了差异化安检项目,就在这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旅客真正带来了高效与便捷。
四是科技创新还不能够完全支撑,自立自强存在挑战。目前,我们在机场新技术和智慧系统方面的研发基础还不够牢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比如,我们在机场规划设计中使用的仿真模拟软件大多都来自于国外,其中关键的逻辑算法和建模原理我们都不掌握,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仿真应用的效果;再比如,有的信息化企业和科研机构还缺乏对民航业务领域的深入了解,与行业融合仅仅停留在销售技术和产品层面,数字化技术与民航业务无法实现深层次的聚合创新,智慧产品对机场高质量发展无法充分地发挥效能。
围绕四型机场建设,打造品质工程的要求,下阶段的工作将重点从五个方面推动发力,全面深化智慧机场建设。
一是围绕政策体系发力,做好框架完善。抓紧推动《机场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的出台,着力强化新型技术产品的应用支持,加快推进机场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完善指导文件体系,积极地鼓励相关机场试点示范,推进修订《机场工程预算定额和概预算管理办法》,为智能建造和新基建提供资金保障支持。
二是围绕标准体系发力,着力加强标准供给。重点针对BIM、装配式施工、机场无人驾驶设备等行业迫切需要的领域加快推进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文件制定,积极地推动行业内外资源的融合,鼓励科研成果和实践产品及时向标准进行转化,不断地完善标准体系的构建。
三是围绕推进体系发力,促进全员参与。目前我们发现,中小机场在智慧化建设方面发声少、参与性不强,下一步我们考虑要向中小机场倾斜,重点遴选一批示范案例,鼓励更多中小机场围绕旅客出行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地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标杆项目,研究探索适宜中小机场开展智慧机场、四型机场建设的实现路径。
四是围绕创新体系发力,补强科技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民航机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引领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这个“牛鼻子”,紧密围绕智慧民航建设这条主线,聚焦提升机场规划设计水平,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储备,重点地推进机场无人驾驶设备的推广应用,研究数字孪生机场实现路径,为优化机场建设打造智慧化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围绕合作体系发力,强化工作协同。几年来,一大批中央企业和各个方面的科研院所积极响应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了大量的智慧机场的科研实践活动,为行业带来了大量有利资源。我们先后认定了6家民航机场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智慧发展与科技创新工作,我们于今年年初成立了民航工程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下设立了新基建的标准体系,希望更多的专家和研究机构能够加入进来,参与到智慧机场标准体系建设,为我国智慧机场标准的国际化共同努力,我们还将继续搭建合作平台,希望进一步汇聚来自各方力量,共同地推进智慧机场、四型机场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民航强国建设再出新力。
未来,智慧将成为民航机场的鲜明特色,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迫切需要行业内外的各单位、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积极广泛地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共建共享,共同开创智慧机场、四型机场建设,打造品质工程,共同开创民航机场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深圳计通】深圳计通成立于1998年,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内领先的智能监控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客户安、员工安、企业安”的“计通三安文化”为基石,始终秉承“智能监控 计通好用”的理念,致力为全球数智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